1950年代,政治犯出獄後若是被列為「特殊份子」:新生份子、自首份子、登記份子和特殊家屬都會受到由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臺灣省警務處、調查局、國家安全局等單位,以「絕對秘密」的方式加以考管。

政府透過制定《戡亂時期預防匪諜再犯管教辦法》作為監控依據,並以「監控機制」作為考管方式。


The Midnight Enigma (2026)

「監控機制」是在白色恐怖期間逐步建構完成,並且延續很長一段時間,不少政治犯在出獄後仍被監控二、三十年之久。所以,不少人認為當時籠罩於白色恐怖的臺灣,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監獄。即便是不身處於監獄的人,在當時政府的統治之下,人們彷彿「獄外之囚」,失去了人權與自由。

然而,「監控機制」並沒有隨著1987年臺灣解嚴、白色恐怖走入歷史而終停止,根據相關檔案顯示不少政治犯與家屬在這之後還是有被國家監控的紀錄。


像是在民國81年還有考查資料表,甚至是在1996年,也就是民國85年第一次總統大選時,還有相關的考管紀錄。

假人頭政治受難者

鋁箔紙秘密監視(霧面)


鏡子映出觀眾的臉(監視他?監視自己?)

碎鏡子明顯監視(不規則)


Ripped Paper Line Texture

參考資料:

郭松棻等,《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卷二眾聲歸來,臺北:春山出版,2020。

陳昱齊,〈獄外之囚:白色恐怖時期對政治犯及其家屬的監控機制〉,《臺灣文獻》,70:3 (臺北,2019.09),頁127-163。

陳昱齊,〈白色恐怖時期對「獄外之囚」的監控機制〉,《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01 (臺北, 2023.06),頁44-50。

李禎祥,〈白恐怖時期的特殊份子與考管〉,《臺灣史研究》,30:3 (臺北,2023.09),頁99-140。